当《小舍得》中“鸡娃”引发的教育焦虑还在发酵的时候,一则“北极科考遇北京朝阳小学毕业游”的消息,刷爆了各大社交媒体网站。
在10亿人没坐过飞机,12.6亿人没有护照的今天,小学生的毕业游竟然去到了北极,不断刷新了网友的新认知,纷纷表示:世界的参差又增加了.
我27岁第一次去英国的时候半架飞机都是夏令营的北京小学生,他们正在聊自己去过多少国家。等于我活到三十还没跑到人家的起跑线。
想想自己当年小学毕业的时候在干什么,人家朝阳的小学生,毕业旅游都直接去北极了,实在没得比啊
太正常了,西城区的孩子假期还会组织去看非洲动物大迁徙”
以前网友调侃的“条条道路通罗马,可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”,
如今要变成了“条条道路通罗马,可有些人一出生就在北极”。
我们从小就听说过“孟母三迁”的故事,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,而搬家了三次,最后搬到了学校附近,放到现在就是妥妥的学区房。以前看这个故事的时候,理解的意思是环境对人的影响,如今理解的都是教育内卷。
古人为了孩子教育搬家多次,发展到现代,更是越演越烈,从早教、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等各个阶段,都充斥了教育竞争,更甚者还要赢在子宫。
香港电视台在2016年推出了一部《没有起跑线?》的纪录片,真实记录了怀孕、幼儿园、幼升小、小升初等不同阶段的家庭之间的为了教育竞争,得要有多拼命。
纪录片中妈妈Irene,因为在大儿子小的时候没有好好重视学习,导致幼儿园面试失败了好几次,所以在她怀第二胎的时候,为了让孩子进名校,甚至精准计算受孕时间,只为孩子在1月出生,要让孩子“赢在子宫”。
但是残酷的现实,告诉所有家长,在“子宫”里的教育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,更多的竞争还在后头。
在早教机构选择、早教读物、兴趣班等各个与孩子相关的方面都存在激烈的竞争,甚至家长之间还有不成文的育儿教育鄙视链。
光学习是不够的,还要学习特长、参加比赛,让自己的简历更好看
学兴趣班,别人学10个,你就要学20个
学习乐器,考八级已经没有用了,在小学要达到表演级别
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陷入了教育竞争中无法自拔,简直不能有一刻的懈怠,因为“如果不进步,就是退步,因为外面的人全都很努力学习”。
看到这里,有的人就不禁想:我不鸡娃,选择躺平了,行不行?
事实告诉你,不行!
社会分层研究专家、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在2017年发表了一项名为《中产过度层和中产边缘层》的研究,研究中显示,中国中产阶层占样本比例的19.12%,但73%处于和下层接近的边缘状态,也就是说超过七成的中产,有随时阶层下滑的危险。
约翰霍· 普金斯大学博士、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在同年发表了名为《教育改变命运》的主题演讲。演讲中就探讨“教育”、“阶层固化”等问题,里面提到了一个观点,“阶层固化”这事得这么看:向上的通道必然艰辛,向下的大门永远打开。
通俗来说,就是:努力了还能原地踏步,不努力就只能阶层下滑!
面对国内如此激烈的教育竞争,家长不觉大喊“心好累”,那要如何摆脱既能这种无穷无尽的教育内卷,又能给孩子好的教育?
尽早规划海外身份,可能让你“鸡娃”更省心。有数据显示,70%的移民者都表示为了子女的教育是移民的主要原因,因为海外人口相对较少,教育资源较为充足。希腊当地教育资源丰富,申请人可以选择入读当地的公立学校或私立国际学校,国际学校费用低廉,教学模式沿用英美,实行精英教育,教学先进,还可对接英美高校。
另外获得了海外身份,让孩子以本地居民的身份在海外上学,可以避免昂贵的教育成本,可选择的专业也比较多,相对被录取的机会也更大,还能享受当地的生活福利和待遇。以澳洲为例,国际生在中小学教育成本上比本地生高出约20万澳币。再者,海外身份能让孩子参加华侨生联考,在高考大军中突围,低分上名校。
作为父母,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,寄希望于教育,是希望孩子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能看得更高、更远,能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。父母尽早规划身份,能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,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多的自由